A.jpg  

立秋養生注意要點 

(立秋88日始  下一節氣處暑823日始)

 

 

每年8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35°時為立秋。立秋的是開始的意思,是指莊稼成熟的時期。立秋表示暑去涼來,秋天開始之意。是一個反映季節的節氣。

據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秋,揪也,物於此而揪斂也。立秋不僅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,秋天即將來臨。也表示草木開始結果孕子,收穫季節到了。此時我國中部地區早稻收割,晚稻移栽,大秋作物進入重要生長發育時期。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,一直很重視這個節氣。據記載,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裏的梧桐移入殿內,等到立秋時辰一到,太史官便高聲奏道:秋來了。奏畢,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,以寓報秋之意。


收穫季節到了

古代分立秋為三候:初侯涼風至,立秋後,我國許多地區開始刮偏北風,偏南風逐漸減少。小北風給人們帶來了絲絲涼意。二侯白露降,由於白天日照仍很強烈,夜晚的涼風刮來形成一定的晝夜溫差,空氣中的水蒸氣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結成了一顆顆晶瑩的露珠。三侯寒蟬鳴,這時候的蟬,食物充足,溫度適宜,在微風吹動的樹枝上得意地鳴叫著,好像告訴人們炎熱的夏天過去了。一候為5天,立秋15天,逐漸變涼。變涼是氣候趨勢,根據立秋三候的描述,或許處在氣候偏冷週期時,就有這種情況。

立秋節氣預示著炎熱的夏季即將過去,秋天就要來臨。當立秋到來時,我國很多地方仍然處在炎熱的夏季之中。立秋後雖然一時暑氣難消,還有"秋老虎"的餘威,但天氣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。氣溫的早晚溫差逐漸明顯,往往是白天很熱,而夜晚卻比較涼爽。。當然,由於全國各地氣候不同,秋季真正開始時間也不一致。

在現實中,秋季開始的劃分有幾種:在二十四節氣中以四立中的立秋為秋季的開始;在天文學上根據地球繞太陽的公轉軌道把秋分作為秋季的開始;在氣候統計上,因一般以1月為最冷月,7月為最熱月,故35月為春季,68月為夏季,911月為秋季的開始;在日平均氣溫上,把連續5天,每日日平均氣溫在2210時,首日作為秋季開始的日期。

由於我國各地的地理位置的南北差異、地表以及海拔高度的差異太大,不可能都在立秋這一天同時進入秋天。

秋來最早的和新疆北部地方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,一般年份裏,9月上半月華北(首都北京9月初)開始天高雲淡;西南北部、秦淮地區在9月中旬方感秋風送爽;10月初秋風吹至江南;10月下半月,嶺南炎暑頓消;11月上中旬,秋的資訊來到達雷州半島、海南島北部;而當秋天的腳步到達海南三亞市的天涯海角時,己經快到元旦了。



立秋日對農民朋友顯得尤為重要,有農諺說:雷打秋,冬半收立秋晴一日,農夫不用力。這是說立秋日如果聽到雷聲,冬季時農作物就會歉收;如果立秋日天氣晴朗,必定可以風調雨順的過日子,農事不會有旱澇之憂,可以坐等豐收。此外,還有七月秋樣樣收,六月秋樣樣丟秋前北風秋後雨;秋後北風幹河底的說法。也就是說,農曆七月立秋,五穀可望豐收,如果立秋日在農曆六月,則五穀不熟還必致歉收;立秋前刮起北風,立秋後必會下雨,如果立秋後刮北風,則本年冬天可能會發生乾旱。

在我國封建社會時期,還有立秋迎秋之俗,每到此日,封建帝王們都親率文武百官到城郊設壇迎秋。此時也是軍士們開始勤操戰技,準備作戰的季節。由此可見立秋日為何種天氣是如此的重要。


立秋貼秋膘

立秋,民間素有貼秋膘一說。原來,過去民間對節氣有許多講究,多數又與吃和防病有關,這與人們關注自己的生活健康不無關係。民以食為天,立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,人們當然忘不了吃。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,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,體重減輕叫苦夏。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,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。瘦了當然需要,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,吃味厚的美食佳餚,當然首選吃肉,以肉貼膘

貼秋膘在北京、河北一帶民間流行。這一天,普通百姓家吃燉肉,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、紅燜肉,以及肉餡餃子、燉雞、燉鴨、紅燒魚等。

現在我國各地立秋食俗也不相同。過去在杭州一帶流行食秋桃。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,每人一個,吃完把核留起來。等到除夕這天,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,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。

立秋是農家重視的大節氣。魯東地區就有立秋開頭坐一坐,來年春天要挨餓的俗諺,提醒人們加緊農事勞作,奪取豐收。萊西農諺則說:入伏下雨伏裏旱,立秋下雨吃好飯。同樣還有七月秋樣樣收,六月秋樣樣丟的說法。意思是農曆七月立秋,五穀可望豐收;若立秋日在農曆六月,則五穀不豐還會歉收。對於過去只能靠天吃飯的農人來說,立秋的意義可就不僅僅限於吃了。

雖然秋季到了開懷大吃的時候,但是講究食補的中醫也還有著自己的飲食規則,尤其在這個容易讓人口乾舌燥的秋天,並不是所有好吃的都能招呼。所以,貼秋膘也得挑著吃。

立秋潤燥為主,慎貼秋膘。秋天,天氣漸漸轉涼,人們往往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口、鼻、皮膚等部位的乾燥感,故應吃些有生津養陰滋潤多汁的食品,少吃辛辣、煎炸食品。秋季宜食清潤甘酸和寒涼的食物,寒涼能清熱,甘味食物的性質滋膩,有緩急、和中、補益作用,酸味食物有收斂、生津、止渴等作用。同時,中醫認為,肺與秋氣的關係十分密切,因此應多吃有潤肺生津作用的食品,例如百合、蓮子、山藥、藕、平菇、番茄等等。如此看來,立秋之後,我們在飲食方面應該特別注意定時定量、潤燥強體。

經歷了漫長的酷熱夏季,人們由於頻飲冷飲,常食凍品,多有脾胃功能減弱的現象,故秋涼伊始忌貿然進補。大量食補品,會驟然加重脾胃負擔,使長期處於疲弱的消化器官不能一下承受,導致消化器官功能紊亂,出現胸悶、腹脹、厭食、消化不良、腹瀉等症。所以,秋季進補之前要給脾胃一個調整適應時期,可先補食一些富有營養,又易消化的食物,以調理脾胃功能。如魚、各種動物瘦肉、禽蛋以及山藥、蓮子。此外,乳製品、豆類及新鮮蔬菜、水果均宜適量食用。

立秋伊始早防

立秋即是秋季的開始,人們在享受秋高氣爽的同時,也別忘了它還帶來了時令主氣——燥。秋燥對人體會產生什麼影響,具體該怎麼應對呢?

祖國傳統醫學認為:燥易傷肺。因而肺燥是秋季就醫時患者聽到的最多的名詞。在乾燥的氣候環境中,人體可由此產生諸多津虧液少的乾燥症 。比如,肺臟受傷,多有咳嗽,秋之咳嗽,常為乾咳無痰或膠痰難咯,謂之燥咳。鼻乃肺之竅,鼻乾燥或鼻衄于立秋之後尤為常見,前者幾乎無人可免。喉、咽也分別是肺之門戶和肺氣之通道,秋燥所襲,往往會導致咽幹、口燥、音啞等不適。肺又外合皮毛,秋季出現的皮膚乾澀、皸裂,甚至毛髮不榮,都和秋燥有關。此外,肺與大腸還有密切聯繫,中醫曰:互為表裏,而肺燥下移於大腸,腸燥則便秘。

根據秋季的發病特點,我們必須增強防病意識,適應氣候變化,努力避免秋燥傷人,防止外邪侵入。早秋氣溫雖高,但溫差較大,晝熱夜涼,需注意增減衣被,不可貪涼露臥,儘量不用空調風扇;中晚秋氣候逐漸變冷,需注意保溫,加強飲食調護,保持心態平衡。早秋多食清淡易消化、富有營養之類的物品,如百合、銀耳、水果、西洋參等,中晚秋多用溫補食品,保持心態平衡,尤其老年、高血壓患者,更須防止因情緒激動而誘發中風;重視適度體育鍛煉,增強抗病能力。例如晨起鍛煉健身,打太極拳,做氣功,按摩迎香穴等方法,都是秋季保健的好措施,目的在於通過調動體內積極因素,達到禦邪抗病。


立秋後早晨喝碗粥,既可瀉秋涼,又能防秋燥。

秋季最適宜的粥是玉米麵紅薯粥。玉米麵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等營養物質,紅薯有祛病延年功效。具體做法是:將玉米麵100克,先用涼水調成糊狀,待水燒開後放入,然後將切成碎塊的紅薯一併放入,輕輕攪動以防止玉米麵粘在鍋底。熬粥時要用文火,中間可點幾次冷水,玉米麵紅薯粥以不稀不稠為好。另外,還有一些其他的粥類,不妨試著做來嘗嘗:

山芋粥:山芋與粳米同煮,常食可防高血壓、動脈硬化、過度肥胖等症。

芝麻粥:搗碎芝麻與大米同煮,可治眩暈、記憶力衰退、鬚髮早白等。

蓮米粥:將蓮米發漲後,在水中用刷子將表皮擦去,抽出蓮心放清水煮爛,再與粳米同煮食用,具有健脾止瀉、益腎固澀、養心安神之功,適用於脾虛食少,腹虛帶下、遺精尿頻、心煩失眠、健忘多夢。

紅棗糯米粥:山藥、薏仁、荸薺、大棗、糯米同煮,放入適量白糖,有健脾胃、益氣血、利濕止瀉、生津止渴之功效,適用於病後體弱及貧血、營養不良、食欲不振、慢性腸炎等患者食用。



--

陳昱豪  臨床醫學博士

 百草堂  南京中醫藥大學門診部
86.25.86613538
M 86.13851777002

E  doctorbryanchen@gmail.com
A 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漢中門大街32

 

 南京鼓樓北衛診所 
T  86.25.82230670
A 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鳳凰西街靜幽園湛江路35號一層

 

 

陈昱豪  临床医学博士  

百草堂  南京中医药大学门诊部
86.25.86613538
M 86.13851777002
E  doctorbryanchen@gmail.com
A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汉中门大街32

 

南京鼓楼北卫诊所 

T  86.25.82230670

A 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鳳凰西街靜幽園湛江路35號一層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l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